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回鹘王礼佛图
于阗国王后曹氏供养像
于阗国王李天圣供养像
自敦煌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至今已有16oo多年的历史,经过十六国,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开凿的洞窟。现存较完整的洞窟有492个,洞窟中仅仅历代壁画就有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特别是壁画中有一类名叫供养人的壁画,更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正是这些壁画中的供养人,代代相传,倾力开凿石窟,修建佛像,绘制壁画,才最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
一、佛教文化的昌盛催生了石窟供养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名门望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来到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以及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成为可能。汉末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到来,佛教很快在敦煌传播开来。当时政权的更替和战乱给佛教在敦煌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西晋时期,有世居敦煌的月氏高僧竺法护率领大批弟子在这里译经布道,修建寺庙,开凿洞窟。加之后来东来西去的僧侣多如牛毛,给敦煌的佛教不断注人活力。现实环境的动荡不安,正为人们信奉佛教、追求来生的美好成为可能。北魏五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一时间,当地和中原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在敦煌开凿洞窟。敦煌藏经洞保存了北魏驸马都尉冯熙在洛州亲手抄写的《杂阿毗昙心经》,还发现了北魏广阳王慧安发愿刺绣的佛像残片,多名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的佛窟,上行下效,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信奉佛教,开凿洞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隋朝统一南北后,中国又开始走向两汉以来的全盛时期,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的推动下,敦煌各阶层民众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仅仅在莫高窟一处就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掀起了一个兴建石窟的高潮。进人唐代以来,民族进一步融合,疆域不断开拓,佛教不断传人中原并兴盛起来,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大量的宫廷写经从长安输送过来,给敦煌这座佛教圣城进一步注人了汉地佛教的影响,多位皇帝都亲自下令在长安等地兴建寺庙大力弘扬佛教。在此背景下,唐代时,敦煌的望族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开凿家窟,到了极力崇信佛教的武则天执政时期,莫高窟已经持续开凿了1000多座洞窟,而且修建了模仿武则天形象的弥勒像(第96窟北大像)。
二、供养人是莫高窟真正的缔造者
在人们惊叹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画之精美宏大,塑像的丰富多彩之余,总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洞窟?其实,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在洞窟内就可以找到答案,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这些洞窟的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
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艺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供养人即为出资发愿开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及与其有关的如家族、亲属或社会关系成员,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是洞窟开凿的工匠等人物。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供养人画像在敦煌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中都有,是研究洞窟营建时代及窟主等课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敦煌服饰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供养人画像从十六国北朝至元,由小到大,到五代宋时和真人大小一般,且是一个家族人物同处一窟,有家庙祠堂之性质。佛教传播很重视造像,认为信众面对佛、菩萨图像如见其真容,可以专心致志供奉。所以,佛经中专门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对于官绅富豪,广造神像不但现在可以享受奢侈生活、机遇,且死后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对于平民百姓,佛教也教他们只要能够“随其力分,而作佛像"即可永离贫穷苦海,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无论穷富,都来开窟造像、画像题名。佛教徒为了表示虔诚信教,时时供养,把自己的像画在佛像的下边或左右,手奉香炉或香花,列队恭敬或席地跪礼拜,榜书姓名、官职等。这种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所画的功德画就是供养人画像。
三、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特点
上一篇: 触摸黄河文化的根和魂
下一篇: “简牍时代”之何谓简牍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