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武艺原创
我们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之状况,人所共知,地球人都尝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那么,我们的文化生态如何?文化生态健康吗?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实际上,自然生态不过是文化生态的物理显现而已,二者互为表里。我们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之状况,人所共知,地球人都尝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那么,我们的文化生态如何?文化生态健康吗?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实际上,自然生态不过是文化生态的物理显现而已,二者互为表里。文化生态,就是人们精神呼吸的空气,通过耳濡目染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行为。
以前没有“原生态”这个词,我们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提起国学,基本上都要回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去,因而解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则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历史背景中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说什么。因此,我们不妨把先秦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原生态”文化。
在先秦时期——即从黄帝、尧、舜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特别推崇道路和规律,不讲什么道德规范之类的空洞教条《周易》、《尚书》、《诗经》里的“德”字,均是规律的意思,至老子、庄子,更是把道路和规律讲得非常透彻,因此,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只有道路和规律的概念。周文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道路,而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规律,关键看我们自己的道路怎样走。至老子、庄子,更是反复论述道路和规律的问题。他们认为,人的道路和规律必须遵循和参照天地(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如果不遵循,或是违背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那么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孔子则从人的观念谈起,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树立起自己的根本观念,“本立而道生”,观念树立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了明确的观念,确定了自己的道路后,人的这一生就轻松多了,就能寻求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此,《论语》讨论的是,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身,明白规律、端正心态。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正好自身,说什么都是白搭的,干什么都是失败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
《孟子》则更有意思,孟子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快乐,人生的意义也是追求幸福快乐,寻求幸福和快乐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幸福和快乐不会主动来到。所以就总结出,寻求幸福和快乐首先要搞好人际关系,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关键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有智慧,要实事求是,诚信,取得信任。只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你也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了。所以《孟子》一书就是专门探讨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寻求幸福和快乐的。
老子,老子的弟子文子,庄子、列子、关尹子这几个所谓的“道家”人物,其实探讨的也是道路和规律的问题。
因此,大概总结一下,在先秦时期的原生态文化中,人们都是在追寻人生的道路和规律,都在探讨着人活着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七国争雄,秦国统一天下而紧接着覆灭,到汉武帝、董仲舒歪曲利用儒学,历经三百多年战乱,人们只要求求得生存,而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再也不感兴趣了,剩下的就是“生存”问题。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人们的首要目的是求得生存,可是人们在求得生存后由于年龄日增的缘故,就忘记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汉武帝确立儒学地位后,人们重新开始了对儒学的继承和研究,但是,由于帝王专制统治的原因,历朝历代的人们都缺乏自由的思想,尽管在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涌现出不少对汉儒学的怀疑论者,如刘向、刘歆父子、扬雄、桓谭、班固、王充、张衡、马融、郑玄、陆德明、孔颖达、刘知几、孙复、刘敞、王安石、王柏、金履祥、黄宗羲、毛奇龄、戴震、焦循等人,指出了盲目尊信汉儒经说的积弊,使人认清程朱理学的“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宗教神学的改装,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其中义与利的问题、人性的善恶问题、理欲的关系问题,都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有争论的问题。
战国至汉初这三百多年的战乱,也导致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混乱,道路成了玄乎其玄的“道”,“德”字不再是规律而变成了“道德”,“义”字被人们一直含糊其词,成为了“利”的对立面。“三十而立”的树立观念成了成家立业,“无后为大”的无后人继承思想成为了继承家业、财产。一本《周易》本是周文王历史的记录,变成了可供占卜的卜卦之书,整部《论语》被支离破碎成了“语录体”。
又由于战国时期及汉朝的文人学士忙于继承儒家的“礼”,编纂了不少《礼记》、《仪礼》之类的书籍,使原本在先秦时期原生态文化中统括社会行为规范的“礼”变成了礼节仪式的条条框框,最后在清朝被批为“吃人的礼教”。
战乱、独裁统治、树立权威、官学考试等造成了先秦时期原生态文化的破坏,形成了文化断层,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因此,可以说,从战国末期开始,人们便丧失了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对大自然及人生规律的探索,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我的系列《原解》,就是基于“原生态”文化基础上的译解,我写出这些文字,只是想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先秦时期原生态文化,希望有更多的人与我一起研究先秦时期原生态文化,共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
谢谢!
2012年4月12日六十岁生日纪念
2012年11月3日修改
上一篇: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下一篇: 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展示畲族风俗风貌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