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人为什么需要艺术的滋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永恒话题,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人们创造艺术,走进艺术,又用艺术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并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随着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教育上的观念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偏重文理科知识、轻艺术类发展,到如今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然而,如今不少家长鼓励孩子修习艺术课程时,更多的不是关注艺术对人的影响,而是渴望“一夜成名”的浮躁。
聚焦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中,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吴为山的建议,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24小时内被阅读了3.4亿次。对于“取消艺术类等级考试”,大家众说纷纭。支持方认为,将孩子的爱好功利化,不利于培养真正的爱好,考级需要往后延,至少等到孩子能做成熟判断以后。反对方提到,国民需要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考级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希望能够保留。
实际上,公众在讨论这一话题时,更多聚焦于“良性提升社会艺术素养”。“取消与否”并非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是引导不要功利化考级,让艺术教育回归本心。毕竟,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的:“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1
守候真善美
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那是跨越千百年的厚重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早在《周礼·保氏》中就有提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中国传统乐教,是一门集社会性礼乐教育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教育。
而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就开创了“艺考”的先河。1104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即现在的美术专业学校,正式将绘画纳入“高考”科目,以招揽天下画家。
近百余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经历了从传统艺术教育走向现代艺术教育的过渡阶段,“艺术教育”的概念也因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确立与发展而逐渐被人们熟知。艺术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一种技能,更在于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就更多通识之才。
而艺术考级、“艺考”等比拼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考级对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通过考级,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了。一些艺术培训班多是以“考级”培训为主,而感兴趣的家长也多看重“考级”,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如今,艺考招生已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全国首次组织统一高考以来,艺考招生就采取了“统一高考+专业考试”的招生模式。这群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艺考大军”,几十万名艺考生和陪考家长拖着箱子四处奔波、穿梭于各高校之间赶考,是每年二三月里那道特别的风景线。
为了招到心仪的学生,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提前备考。而艺考生更需赶往全国多地,奔赴每一场期待已久的比拼。“我们考场前有块空地,全省联考那天我走过去,拐弯看到考场前面乌泱泱全是人,”李欣(化名)对当年艺考的这一幕印象深刻。
她提到,许多参加艺考的人会报10-20所学校,全国各地跑。如果心仪的两所学校不在同一个城市,许多人都要面临只选其一或在两场考试之间马不停蹄的情况。
尽管艺考的过程很奔波,但不少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因此得以继续迈向艺术梦想,社会艺术力量也得到了补充。走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能够走近这片充满“真善美”的多彩世界。
2
路漫漫其修远兮
然而,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梦艺术,众多为之“疯狂”的现象也令人摇头叹息。
艺术教育的初心应该是“以美育人”,但变味的考级将艺术培训变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家长、老师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各式各样的考级及比赛。
不少需要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每到暑假比上学还忙,不是在艺术类培训班的课室里上课,就是在前往艺术培训班的路上,以求在短时间内冲刺考级。应试化等级考试的背后往往是规则与技巧,或是束缚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枷锁。而创造力、好奇心才是艺术的美妙之处,正如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考留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低分考大学,艺考是捷径”,被当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曾提到:“受文化成绩低的机会驱使,一些不具备艺术天赋、艺术素养不高的高中生把艺考作为圆梦大学的捷径;受高学费收入的利益驱动,一些高校不考虑条件盲目设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国艺考报名人数从2002年的3.2万上升到2020年的117万,翻了36.6倍。另外,有学者统计,从2002年到2015年,艺术类专业招生院校增加了近1000所,达到1679所。
随着艺考规模的扩大,传统线下模式的不便之处也逐渐凸显。尽管离艺考已有10年,徐然(化名)仍记得那趟旅程,“在那个高铁和地图软件还没普及的年代里,只能靠大巴和地图,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索前路。”
近些年,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的高铁,缩短了考生奔赴艺考城市的时间,多款地图软件也更加清晰地为他们指引方向。不过,考生前往线下考点仍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
李欣提到,当年为了参加江西艺考统考,在南昌住了一个多月。“部分高校会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来南昌设置考点。所有过来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住在附近,那段时间宾馆都没有位置了,也有部分商家会抬高住宿价格。”
如果想要参加校考,则需要前往各个考场,“有些人全国各地去考几个月的都有。”对于不少离考点遥远的考生而言,成人礼之际的这场赴约更显奔波。而一个事实是,偏远地区的艺考资源会更为稀缺。对于身处考场城市的“主场”考生与从偏远地区舟车劳顿前来的“客场”学生来说,所需付出的考试成本是不一样的,这无形之中存在着“天平的倾斜”。
此外,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艺考的公平性却屡受质疑,前几年曾有媒体曝出过多起“艺考乱象”。
曾几何时,在监控录像技术远不及今天的日子里,线下考点在考试资料(录像)存储上的不充分,造成保证考试公平的复核不具备第一证据,容易潜伏各种“乱象”。据媒体报道,曾有知情人士提到,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存心不良的人利用专业课评分中的“主观弹性”。“艺考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一幅画,如何衡量其‘表现生动、艺术气息强’,一般靠主观判断。”
当然,在近些年里,教育招生考试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考评分离”模式下的艺考,以打造更为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氛围。在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间,“去浮躁”、“促公平”、“减负担”等的解决办法,是教育行业经久不衰的议题。
从绿芽长成大树,政策的不断完善,是确保艺术教育挺拔生长的那只“无形之手”,而科技的进步创新,则提供了成长所需的养分。
上一篇: 乡村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燃灯者
下一篇: 新任教育部部长大谈“艺术教育”,实现成绩艺术两手抓,家长无奈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