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的一天,成都府彭州城,夜深了,董宅的灯还亮着,董家上下面色凝重,听说蒙古人从大散关打来,恐怕不久便打到彭州,倘若蒙古人进城,不但家中的金银器难保,连性命都难以保全。董家人商量再三,决定将金银器挖坑埋藏,暂避风头,尔后踏上了流亡之路。藏于地下的这些珍宝,没有等到主人,而是尘封了八百年之久,直至1993年才重见天日。”这是《寻蜀记》中所记录的有关彭州董家资产宝藏的描述。而在彭州金银器窖藏发现的350余件南宋金银器中,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位“董小姐”的首饰——金簪和金钗,其奢华的工艺点缀了董家小姐的闺阁生活,也向今人诉说着那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即日起至8月31日,“美人姓董:古代董氏女性文物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这是苏州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杭州博物馆、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嘉善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等10家国内文博单位推出的、以古代10位董氏女性的相关藏品举办的展览。
在10位董氏女性中,又以隋董美人、北宋包拯夫人董氏(永康郡夫人董氏)、南宋彭州董氏、明董小宛、清董琬贞这5位的文物遗存最为丰富。虽然她们来自不同时代,但通过展出的金银器、瓷器、碑帖、古籍、书法、绘画等不同门类映照出她们对美丽容颜的追求、对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闾。父后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承亲,含华吐艳,龙章凤采,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于芳林,袨绮缋于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棋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这是隋《董美人墓志》的文字记载。董美人作为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病逝,终年19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遂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
《董美人墓志》恰好反映出隋人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代新风的特点,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劲含蓄,其字体清雅婉丽、端严秀美,一如其所描述董美人的风度:体质文雅优美,天性柔顺和美,对待长辈很恭敬,对亲人很温顺,谈吐与作文都很有文采。她作投壶游戏时,有如飞鹤般的巧妙;在弹棋时,能尽巾角的巧妙。她美丽的容颜能倾国倾城,妩媚的笑貌可值千金。她的靓妆就像池上的莲花,照镜的时候,就像是月亮挂在窗上。她回眸时的神态很美丽,她的裙裾散发的清香如细风,她走路时,头发就像是吹过了花,又像是雪轻柔地飘过……虽然该墓志的原石已无踪迹,一如董美人倏忽飘逝的生命,只留下凄美的背影。
包拯夫人董氏墓志拓片等北宋包拯家族墓出土文物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知性达观、开明睿智的女性形象。永康郡夫人董氏出身官宦人家,是包拯的第二位妻子,她的父亲董浩任鄂州武昌令。能把自己的女儿嫁于当时在官场尚不显贵的包拯,应十分认可包拯的品行。在董氏嫁于包家后,包拯中了进士,后在大邑任职,因双亲身体不适,辞官归养。而董氏毫无怨言,族人都很喜欢她。13年后,包拯虽日渐显贵却为官清廉,董氏仍然十分朴素淡泊。当包拯去世后,董氏扶丧回到肥川将其安葬。她教导子女耐心细致,闲暇的时候翻阅佛书调养身心。此时的包拯亲族如有匮乏之处,董氏亦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忙,但遇见需助之人或事与义理有所冲突时,董氏同样能做到一分不与。由此可见董氏不仅性情敦厚坚毅,还颇有见识。
当瓜形金盏、金钗、菊花金碗等金器和梅瓶、执壶等精美物件出现在展览中时,南宋彭州董家小姐奢华的闺中生活可见一斑。南宋彭州的金银器窖藏光耀夺目,堪称惊世发现,此次展出的金钗和金簪,便是董家小姐的心爱之物,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她奢华的日常生活。当1993年,350余件纹饰精美、技艺精湛的金银器重现人们视野时,南宋彭州望族董氏同时被揭开了面纱。董家小姐身为彭城望族董氏之女,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惜南宋末年蒙古骑兵频繁南下,彭州岌岌可危,为避战乱,家里的金银财宝都埋藏地下,董家小姐也从此随家人漂泊。
董小宛以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她在15岁时家道中落,因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在秦淮河畔卖艺。虽沦落青楼,但董小宛清高孤傲,自怜自爱,对自由极为追求,在爱情中也十分主动。16岁时,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与其为妾。董小宛在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十分和谐。闲暇时,董小宛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影梅庵忆语》为冒辟疆所著,洋洋四千字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现场展出了《影梅庵忆语》石印本。
上一篇: 一个被尘土和炊烟包裹着的故事
下一篇: 《大山的女儿》:在观众心中树起精神丰碑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