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二是汉字职用传承文明。汉字的主要职能是记录汉语,形成文献典籍,起到“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跨时空功能。汉字文献是中华民族积累和传承生产生活经验、思想意识精神的主要载体。从先秦的“六艺”到汉代的“七略”,从宋代的《太平御览》到清代的“四库全书”,历朝历代的汉字古籍浩如烟海,凝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精髓,使古代历史文化得以系统重现和传承延续。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古文、秦汉简牍等考古发掘出的珍贵文献更是经典文献的根脉,为传世典籍正本清源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其文本内容对于保存和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意义重大。
在几千年的朝代变迁和时地流转过程中,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不断发展变异,而作为记录汉语工具的汉字,则是一种可以独立表意并相对稳定的符号系统。汉字的稳定传承与它的表意性质有关。汉字的基础形体源取客观事物,可直接表义,滋生的形体组合也以表意构件为主。汉字的外观形体古今有别,但形体嬗变有迹可循,内部的构造理据比较稳定,结构规律古今相通,由古文字记录的经典文献同样能为后人识读。而且,汉字记录汉语重在记义,不必准确记音。所以,尽管汉语语音古今殊异,方言分歧很大,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和传承性,不同时代和不同方言的人仍能见字知义,以汉字为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升华感情。汉字的这种超时空超方言特点,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所形成的汉语文献也传向了其他国家。比如,朝韩、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历史上长期使用汉语汉字,形成了所谓“汉字文化圈”;中亚、西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也受到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文明突破时空局限的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汉字的巨大承载力和跨时空的传播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相互了解与碰撞中释放潜力、迸发活力、绽放魅力,尽显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汉字是中华文明接续传承、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汉字职用的超时空性、超方言性使中华文明之光穿越古今,照耀世界。
汉字流变伴随中华文明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曾诞生过多种古老而智慧的自源文字。约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自行湮灭。约公元前3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制神圣优美的圣书字,目前仅存于古埃及遗址。中国的殷墟甲骨文,虽比楔形文字、圣书字晚了约2000年,却是世界古典文字系统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一种文字伴随文明而生,历经数千年不朽,在现代社会依然展现蓬勃生机,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的锻造有赖于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顽强持久的适应力。文明不竭,汉字不衰;汉字发展,文明绵延。汉字与中华文明相伴相依,互相成就,共生发展。
汉字延续了数千年,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并非没有变化,其演变是渐进式、改良性的。自甲骨文开始,汉字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伴随文明的历史进程而生生不息。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汉字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始终能够通过内在属性的自我调节,不断满足汉语的发展需求,与汉语产生良性互动,不断完善自身的记录功能,逐渐形成富有超强表现力的文字系统;同时,汉字能够在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自觉优化,化繁为简,逐步改良为能够满足大众便捷书写需求的符号工具,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带来便利。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