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休闲文化网
在美国最大的疑问,为啥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赚钱上,而是用那么多时间去休闲、派对、运动、玩艺术、做手工,排队等吃的玩的,这些完全不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呢?美国假期特别多,工作时间很短,很多餐厅会因为节假日而也放假关门,这本该是餐厅生意最好的时机,平时大部分也都只营业半天。
独立医生一天平均看20个病人,慢慢问慢慢聊,一个人的问诊费大概是300-400刀,无法想象中国三甲医院主任医生,一天可以看100-120甚至更多病人;诺大的银行大厅,只有4、5个柜台,坐着软软的沙发上,柜员懒洋洋慢悠悠,一个人的开卡业务基本办理时间是90分钟左右。
波妞学校的美国爸爸,出现和陪伴的频率非常高,接送孩子,各种活动参与,露脸频率超过妈妈,很大只的孩子被大只的爸爸熊抱在怀里,能看出孩子和爸爸的黏度爆表。(美国全职妈妈比例很高,爸爸还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或者全部的承担者。)年轻的新移民家庭也受这种文化风气的影响,加上硅谷home office是常态,所以能看到爸爸参与家庭和孩子事务的时间是充裕的。
而像我这样的很多中年华人家庭的配置,基本是爸爸在国内挣钱工作,妈妈独自带娃在美国上学的模式,这在美国人眼里,他们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家庭分离,不完整,而只是为了读书或者多赚钱呢。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家庭是所有事情的第一位,教育或者挣很多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远没有家庭关系重要,他们远比我们重视家庭和亲情,而不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重视亲情,我们只是说,而他们是做。
很多硅谷大佬们出席活动,工作场合也都是经常带娃一起,这是一种进步男人的健康积极的标志。爸爸很多时候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孩子可以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这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常常嘴边的一句话是-“别打扰爸爸工作”,“妈妈陪你玩,爸爸在开会”,并不是爸爸地位多高,而是我们不论男女,价值观排序体系里,默认赚钱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前提条件,远在家庭关系和情感之上。
用我植根了40多年的思维方式,又非常理解不了,甚至受不了,大家为什么不快点、多点、长点时间的赚钱呢?赚钱的时间有限,收入当然不会太高,普通美国人真的没啥钱。孩子申请助学金,学费贷款比例是87%,一次性缴纳全部学费的多半是国际生。
几乎都是贷款买房子,几乎没有存款,但是他们有的是时间-很多很多时间,陪伴孩子长大,和家人相处,旅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搞艺术、做手工、晒太阳、泡泳池、躺沙滩、躺草坪、发呆看书、成天各种名目的派对、修房子、搞花园、运动徒步,反正只要不创造价值的事情,他们都花很多时间做。他们认为生活质量,个人自由是重要部分,赚钱只是生活一部分,工作是为了生活和个人自由。他们把休闲、运动、陪伴家人,志愿服务看的和赚钱同样重要。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状态(欧洲更是)-相比我们,他们的内核更松弛、单纯、轻快、淡泊名利,所以这跟财富多少没有关系,是思维和心态的不同。我们在乎,愿意牺牲一切追求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会这样?
对我们而言,对世俗成功的渴望,一方面成就了高速发展的40年,我们和父母年轻时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所以大家是满足和幸福的,也自然的把这种渴望和拼尽全力的努力当作是这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
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我经常听到他们自己讲。再往上的代际,在我的现实世界里,无法了解真实信息),这两代人的时代,穷的太刻骨铭心,不寒而栗了,他们把这种对穷的恐惧和被伤害,自然的带给了我们,也造成了我们对财富的极端渴望。即使已经摆脱贫困,但内心的恐惧却从没有消失。会用每一分钟,记得邓爷爷提出当年的口号-时间就是生产力,不敢浪费时间的去赚钱,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对欧美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很多钱,但是他们祖上富过。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早在70、80年前就已经是这样了,他们爸爸爷爷的生存状态和方式和现在的生活没有实质的根本变化(除了多了手机和信息时代)。旅行、派对、别墅,花园、泳池、私家车,讲究的装修,这都是他们普通人70、80年前的生活状态。硅谷好多60年以上房龄的房子出售,我去看过,都是大house ,三四个卧室,几个洗手间,马桶,地毯,落地窗,精致的柜子,漂亮的花园,我很震惊,不是因为看到的房子,是这竟然是大几十年前他们中产的生活,这跟我们的上两代人的生活相比,是非常非常巨大差距的。
所以,祖上有钱,就给了下一代足够的时间余裕,他们不用急、不用抢,不用为赚钱而省略家庭关系。不用那么功利,焦虑,着急,对时间的把控更从容,不用争分夺秒的想着创造价值。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思考未来,是时间的继承者,这是上几代人资源的传递。而我们被贫穷的恐惧胁迫和影响着,总是无法心安理得的使用时间,不敢停下来,总有时间不创造价值的不配得感,这也是一种时间结构的不平等。
当然我们现在有所谓的二代,就已经跟我们就很不一样了,趋近欧美人的观念了。他们不用着急的去卡各种人生时间点,不着急考研,找工作,结婚,先Gap year,到处看看,探索也好,试错也好,有家庭托底,不为生计焦虑。可以选专业不用为了好找工作去学,而是忠于内心喜欢。可以多一些时间投资自己,会更能有长期规划的笃定和从容,没有时间匮乏感,他们也是时间继承者。
而我们这一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物质匮乏,但被父辈和社会文化影响,根植了对贫穷的恐惧。也因为基本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除了打开大门,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外,对个体来说,拼搏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唯一方法。所以我们会自然的把一切症结和问题都划归到-努力或者还不够努力上。这套思维方式,我们高速运行了4、50年,成为惯性,就算外部和物质条件早已改变,我们仍然会按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轨道运行,无法停下。
就算偶尔停下来,也会出现不知道干嘛,会因为无聊而陷入空虚和人生意义危机中。无聊也是叔本华说的和欲望痛苦同等的痛苦。欧美人各种会玩,派对,为了一个小爱好而花很多时间研究的乐趣,我们无法体会和进入。因为找到内心所爱,找到精神内核、滋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是要花很多时间探索,消磨浪费,试错的。没有足够的时间余裕,只是偶尔空闲几天,只会无所适从,唯有刷手机才能减少空虚带来的不安。
时间贫困,时间对每个人并不是公平的,我们要付出更多时间拉平差距-我花了30年时间才能跟你坐到同一个桌子喝咖啡。
上一篇: 美国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有哪些?
下一篇: 解码美式生活:从早C晚A到派对文化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