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在兰州,黄河穿城而过。据记载:“黄河之运,有木筏、粮筏、羊毛筏……”因其材质和运输物资的不同,又有了牛皮筏、羊皮筏。随着人们逐渐掌握了桥梁建设技术,在黄河之上开始修建桥梁,从独木桥到梁桥、浮桥,再到索桥和拱桥,桥梁的建成不断完善了黄河两岸的交通体系。由此,黄河兰州段便成为跨河桥梁最密集的河段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桥都”。
在黄河之上,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桥梁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也给人以美感和回忆。桥的名称由来是多种多样的,桥名也是丰富多彩的。很多桥名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称呼,也包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时代风貌。让我们认识一下兰州黄河上的桥。
早在4000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在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几经泛滥,加上战乱频繁,一经泛滥便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基本生存及日常生活,因此为稳定社会秩序,历代君王多选择安天下必先治水。
黄河上游的兰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读史方舆纪要》)修栈道、置关隘、架浮桥、通驿道,所谓“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历代的称谓有很多,《汉书·沟洫志》中将黄河称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尚书》中称黄河为“九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汉书·西域传》中称其为“中国河”;《史记》中称其为“大河”;《水经注》中又称其为“上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夹带了大量泥沙,故西汉时称其为“浊河”“黄河”,直至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沿用至今。
在兰州,黄河穿城而过,在历史上很长的时间里,黄河两岸居民靠搭石桥过河,若遇涨水,需待消退之后才能过往。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开辟了第二种交通方式——摆渡。摆渡,就需要有渡口和码头。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兰州,沿河建有许多古渡口,如城关区金城关渡、西固区河口渡、西固区钟家河渡、七里河区浮桥渡、皋兰县什川渡等。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黄河之运,有木筏、粮筏、羊毛筏……”因其材质和运输物资的不同,又有了牛皮筏、羊皮筏。再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桥梁建设的技术,在黄河之上开始修建桥梁,这便代替了凌空跨沟的横木,从独木桥到梁桥、浮桥,再到索桥和拱桥,桥梁的建成不断完善了黄河两岸的交通体系,让曾经难以跨越的黄河天堑变成了不再凶险的平坦通途。
由此,黄河兰州段便成为跨河桥梁最密集的河段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桥都”。
汉置金城关于河北岸,汉朝赵充国击羌至金城,渡河前有“治桥道”方略,此为金城建桥的最早记载。
中山桥
【黄河铁桥——中山桥】
唐初建握桥(又名“卧桥”),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重修,1952年拆除。
唐宋时期黄河兰州段一直是通往西域的渡口。
北宋时期,重修城垣,修复金城关,架设“浮桥”。
元朝曾建驿站,辟官道,通往京都。
明洪武五年(1372年)修建黄河浮桥。明洪武八年(1375年)卫国公邓愈在兰州城西架设浮桥,名“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移建浮桥于通济门外(俗称桥门,即今中山桥南)。
康熙四十年(1701年)甘肃巡抚齐世武重修兰州黄河浮桥。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阿干河洪水冲坏“卧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苏四十三率军围攻兰州,断黄河浮桥,占领西关,直逼内城。道光十二年(1832年)黄河陡涨,浮桥冲断。咸丰八年(1858年)黄河水大涨,冲断兰州浮桥。咸丰十一年(1861年),大水再次冲断兰州浮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与天津泰来洋行订立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合同,次年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竣工通行,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始称中山桥,沿用至今。
2004年,中山桥结束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为永久性步行桥。
【河口南黄河大桥】
上一篇: 赵晓星:“云上藏经洞”牵引东西方交流互鉴着力点在哪?
下一篇: “天下第一简”,如何架起中外交流之桥?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