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世界休闲文化网(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文化名站
  • 中国时尚文化网
  • 中国时尚休闲网
  • 幸福教育网
  • 幸福智库
  • 家长学院
  • 诗词辞典
  • 奇趣世界
  • 关于我们
世界休闲文化网(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世界休闲文化网(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休闲文化传播 研究文化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观察

栏目导航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 旅游休闲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休闲文化
    • 古代休闲文化
    • 时尚休闲文化
    • 休闲生活
    • 驴行天下
    • 娱乐文化
    • 家庭文化
  • 风景景观
    • 自然风光景点
    • 人文景观
  • 世界奇观
    • 世界奇观
    • 世界之迷
    • 世界之最
  • 趣味地理
    • 地理知识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趣味地理
  • 旅游文化
    • 旅游诗词
    • 旅游典故
    • 民风民俗
    • 旅游知识
    • 旅游故事
    • 旅游攻略
    • 旅游欣赏
      • 旅游自拍欣赏
      • 自然风光欣赏
      • 摄影欣赏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 百科知识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健康百科
    • 生活百科
    • 其他百科
    • 教育名家
  • 资讯
    • 旅游休闲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休闲文化
    • 古代休闲文化
    • 时尚休闲文化
    • 休闲生活
    • 驴行天下
    • 娱乐文化
    • 家庭文化
  • 风景景观
    • 自然风光景点
    • 人文景观
  • 世界奇观
    • 世界奇观
    • 世界之迷
    • 世界之最
  • 趣味地理
    • 地理知识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趣味地理
  • 旅游文化
    • 旅游诗词
    • 旅游典故
    • 民风民俗
    • 旅游知识
    • 旅游故事
    • 旅游攻略
    • 旅游欣赏
      • 旅游自拍欣赏
      • 自然风光欣赏
      • 摄影欣赏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 百科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健康百科
    • 生活百科
    • 其他百科
    • 教育名家
世界休闲文化网(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从“家”到“庙”——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


作者:盛燕 赵旭东       来源于:趣味地理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寺庙和宗族祠堂复兴的在全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通过参加2007年范庄的龙牌庙会,详尽地描述范庄龙牌会的仪式过程,并与龙祖殿修建前的仪式进行比较,从仪式变迁的角度来分析龙祖殿修建前后政府、会头和学者的关系。也正是因为龙祖殿的修建,才有了从“家”到“庙”的过程,“家”是一种家庭的,内部的表征,而“庙”是公共的,外部的表征。从家到庙,也是龙牌会从地方信仰向公共事物——龙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一个地点的学术史

范庄镇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小滹沱河故道,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镇,范庄村处于镇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范庄都会举行热闹的龙牌庙会,这一盛会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的节日,也吸引了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最早研究范庄龙牌会的是河北民俗学会的刘其印先生,据刘其印先生介绍1991年他来到范庄考察民俗,当时范庄人给他介绍了二月二的龙牌会。

当刘其印见到龙牌上书一行字“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时大感惊讶,他认为这在中国各地龙崇拜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里的龙神并不是龙王的代表,而是炎黄子孙所称的龙祖。[3]中国自古以龙为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早已是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名词,而且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刘其印认为他发现了一块瑰宝,赞誉龙牌会是“祖龙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活化石(刘其印,1997),[4]并邀请了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刘铁梁教授、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等一批民俗学界的学者来研究范庄龙牌会,由此便揭开了范庄龙牌会16年的学术研究史研究的序幕。

近16年以来,也曾有许多外国学者到范庄考察龙牌会,如英国的王斯福、日本的龙川麻子、韩国郑然鹤等一批外国学者。[5]最早的一批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河北民俗学会,他们在其内部发行的通讯《风俗通》和《河北省民俗学会简报》中发表了大量与龙牌会相关的文章,如“范庄二月二“龙牌会”——龙崇拜的活化石”(刘其印,1997)一文是刘其印对龙牌会研究的主要成果,阐述了范庄庆祝“二月二”节日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而是设“皇天大醮”进行敬祭,并简要介绍了龙牌庙会的过程。刘其印还对诸多古籍中龙的表述做了一番查证,提出范庄龙牌的特点是将“龙”与“老天爷”相提并论的。刘其印详细描述并分析了范庄的勾龙传说,指出其是古春社节与二月二节的融合而形成的附会,但也认同龙牌会具有多重价值与功能。随后又有许多当地和外地的学者参与到龙牌会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走进‘龙牌会’”(叶涛,1999)、“‘龙牌会’”初探(周虹,1996)、“赵县范庄镇‘二月二龙牌会’的由来”(武文祥等,2001)、“中国龙文化园地的一支奇葩”(张焕瑞,2001)。这些文章都被列入河北省首届龙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之中,但是早期对龙牌会的这些考察偏向于民俗学方向,写作风格也较为类似,主要是对龙牌会这一民俗活动的由来、过会盛况进行描写介绍,初步研究了社区神、家神等概念以及专家学者到访范庄对龙牌会的影响。这些早期研究对龙牌会的宣传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也为龙牌会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5年,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刘铁梁等在范庄镇南庄村建立了中国民俗学会调研基地,自此每年都会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博士生来范庄庙会考察,并与龙牌会组织者开研讨会,形成了每年到范庄庙会考察的惯例。1996年,龙牌会的考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包括英国王斯福教授在内的许多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到访范庄,由此“龙牌会”在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继妙峰山之后又一个庙会研究重地。

其中,陶立璠于1996年发表了“民俗意识的回归”(陶立璠,1996),文中论述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状况,指出本世纪50-70年代中国民俗学完全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而在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民俗学研究的禁区逐渐打破,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活动普遍得到恢复。除介绍范庄龙牌会的由来和庙会过程之外,提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可以凝聚人们的精神、范庄“龙牌会”组织的传承具有号召力、“龙牌会”是道德净化场、“龙牌会”的仪式保护等问题。正是此文使龙牌会正式成为学术公共领域关注的对象,具有一定影响力,在范庄新建的龙祖殿前的石碑上所刻的“范庄龙牌会记”的碑文中还有“陶立璠先生对范庄考察后发表了民俗意识的回归,并题词礼失而求诸野”这样的文字。[6]同年,诸多人类学者、民俗学者从多种视角对龙牌会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英国学者王斯福考察龙牌会之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发表题为“农民抑或公民——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问题”(王斯福,1996)的演讲,此文是从范庄龙牌庙会的表演入手探讨中国是否存在农民民主传统,认为龙牌会象征性的表演不可能成为民主制度,但它也有着其自身变迁和创新的历史,也象征体系传递着传统权威。高丙中则是从民间仪式与国家认同、龙祖殿的建造角度来考察龙牌会,发表了“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高丙中,2001)、“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高丙中,2004)等论文。高丙中指出1996年范庄讨论会中提到盖博物馆收藏代表农业文化的民俗及其实物,建议保护这里的活生态民俗,而在事隔7年之后,这两位的建议被当地人结合进“龙祖殿”的方案里,龙牌会的信仰活动从临时建筑转移到固定建筑里了。“龙祖殿”是经过了政府的规划的,在物理空间和意识形态空间中都拥有合法的身份,而此也是得益于民俗学者的学术活动(高丙中,2004:18)。在高丙中的另一篇文章“一座博物馆一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高丙中,2006),指出龙祖殿兼具博物馆和庙宇之名从创意到启动再到完成整个过程,包含着学界的参与、村民的努力和政府机构的支持与通融,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多种紧张关系在这个情境中被缓和、解决的过程(高丙中,2006:154)。

刘铁梁的研究则是以范庄个案为中心,与其他个案相对照,探讨民间权威,传统的复兴与调整,提出庙会类型问题和“象征的村落个性”,进而提出尊重一个村落的文化创造和文化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老师全面地研究了范庄庙会,在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岳永逸,2005),详细描述了龙牌会组织和仪式过程及其变化,分析了“龙牌之龙”乃勾龙的不同的解释文本,说明现今的龙牌会是有着不同程度的信仰群体、行政官员、地方精英、外来者等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并反过来不同程度地满足了这些群体的需求。多样的解释文本和部分解释文本与仪式实践之间的错位在使“龙牌”信仰表面上被强化的同时,也使其发生裂变。传统意义上的龙牌会在被不同的群体改造和利用的同时,渐变的龙牌会也对与之相关的行动主体进行着再造(岳永逸,2005:101)。

笔者也曾从平权与等级、文化认同等角度来考察龙牌会,发表了“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赵旭东,2006)、“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赵旭东,2007)等论文,主要是从龙牌会组织的角度出发研究庙会表演中所体现的对权威中心建构和消解的过程,“庙会体现的是对乡村神祗权威的建构,也隐含一种消解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体现于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庙会表演,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庙会组织本身,即庙会组织提倡在轮值的所有会头之间维系一种平等以及责任分担的原则”(赵旭东,2006:31)。范庄龙牌庙会的“龙文化博物馆”使地方性信仰不断升级,不单单是地方上以及外来知识分子相互“合作”的“功劳”,也有地方社会对于“龙”文化认同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再造(赵旭东,2007:55)。

笔者注意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存在一种寺庙复兴的趋势,像陈倩所研究的浙江金华的黄大仙[7]是为了吸引港台的游客开发当地经济而发展起来的,而且有的黄大仙的寺庙根本不是建立在其遗址之上,但政府也用各种说法承认了这些寺庙的合法地位。而像四川某村川主庙[8]的复兴更是由于政府根据“二号文件”中的“要发展经济和发展旅游业”精神,态度有了从反对到赞成的改变。国家组织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地方空间正在中国农村形成,这一空间可视为是经济发展加速后的商品化社会的产物(约翰•弗洛尔和帕米拉•利奥纳,2001:303)。换言之,一个处于国家与家庭之间、并外在于市场的“地方空间”正在中国农村出现,像川主庙的自我组织与龙牌会组织都是在这种“地方空间”里得到发展的例子。龙牌会也包含着国家对龙牌的重新界定,如“龙文化”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等,如此一来就龙牌会就纳入到了国家控制领域之中。

综上是16年来中外学者对龙牌会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学者们从民俗学、人类学等各种角度对龙牌庙会仪式、龙牌会组织、龙祖殿修建、龙牌会功能等多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提供了十分详实的研究资料,也是笔者认识龙牌会的基础。但在过往学者的大部分研究中,一般都在强调政府、学者外来的力量,而忽视了龙牌会组织者(即会头)在面对政府和学者的表现。尤其在建设龙祖殿这一事件中,会头们是推动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一方面获得政府和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又筹措资金盖龙祖殿表达自己的意愿。而笔者正是想通过对龙祖殿建成前后的仪式变迁来了解从“家”到“庙”这个过程中,国家(或者政府)、会头、老百姓是如何在共同的社会空间中达成共识,又是怎样表达其自身的诉求的。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下一篇: 民俗学和历史学


  标签:

从家 到庙 一个 华北 乡村 庙会 仪式 变迁  百科知识  农业百科  老年百科  地理知识  孩子  四川新闻在线  四川新闻  中国四川网  (一)发展历程  甘肃  中国  余建祥  文化  电影  兰州  (一)基本情况  中国儿童文学网  驴行天下  非遗  一、发展历程 


 【相关文章】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

    齐鲁文化—祭孔大典与复兴传统文化

    从银耳坠看百年前威海女性饰品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

    齐鲁文化—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

    齐鲁文化—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

    四川米易傈僳族至今保留古老习俗与民俗文化

    宋人眼里荒唐离奇的北地胡风民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最新内容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
  • 齐鲁文化—祭孔大典与复兴传统文化
  • 从银耳坠看百年前威海女性饰品
  •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
  • 齐鲁文化—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
  • 齐鲁文化—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
  • 四川米易傈僳族至今保留古老习俗与
  • 宋人眼里荒唐离奇的北地胡风民俗
  • 推荐内容

  • 清明节,跟着古人来一场蹴鞠大战吧!
  • 百花生日“花朝节”
  • 宋代婚嫁风气的演变
  • 宋代家具之变
  • 探源中秋节:朗月团圆大中华
  • 水泊梁山斗羊习俗的历史由来
  • 七夕食俗有面条
  •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 大雪:藏养守静,烹雪煮茶
  • 放纸鸢,秋风一击入云端
  • 热点内容

  •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 大雪:藏养守静,烹雪煮茶
  • 放纸鸢,秋风一击入云端
  • 七夕食俗有面条
  • 水泊梁山斗羊习俗的历史由来
  • 探源中秋节:朗月团圆大中华
  • 宋代婚嫁风气的演变
  • 宋代家具之变
  • 清明节,跟着古人来一场蹴鞠大战吧!
  • 百花生日“花朝节”
  • 猜你喜欢

  • 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梦回敦煌
  • 苗族禁忌
  • 亮相“大三国志展”的东汉墨迹纸
  • 湖南祁东渔鼓唱醉全国网媒 展示祁
  • 打开眼界丨凤首龙柄胡器形 开创执
  • 孝黎服饰
  • 在瓜州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 汉简中的汉代置所邮驿功能
  •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44)丨一枚铭记培黎
  • 甘州区图书馆馆藏古籍 《甘州府志
  • 友情链接

    成语辞典  国学文化网  健康百科  世界民间故事网  中国文学网  学习力教育研究  中国儿童文学网  网络营销传播  现代家庭教育  高考保研  中国兰花网  演讲与口才  书画艺术网  高考作文  风雅中国  致富经  学习力测评  教育百科  文玩收藏投资  世界儿童文学网  珠宝文化网  故事谷  雕塑设计艺术  中国瓷器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酒文化网  线上艺术品收藏证书查询  天赋邂逅  天赋教育研究  教育趋势研究  广告设计知识  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华武术网  艺术收藏投资  艺术起点  忆西湖  天赋车站  作文评论  中国茶文化网  历史文化网  高考季  中华人物谱  思维谷  中国书画网  趣易理  趣味地理  科技前沿  遇学习  笑话大王  玩中学  爱情文化网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阅读地  他思维  小说都市  学习力教育专家  中小学生作文网  故事海  营销策划网  健康生活网  意志力教育  域名投资知识  学习力教育智库  学习型城市建设  政府画册设计  城市品牌建设  温泉旅游度假  学习力训练  中小学教育网  学习力教育中心  企业培训网  校园文化建设网  VI设计知识网  刺绣文化网  杭州休闲娱乐网  珍珠文化网  民俗文化网  艺术传播网  书画交易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清风传播  茶艺文化网  戏曲文化网  文化艺术传播  收藏证书查询网  学习力训练知识网  世界民俗文化网  世界营销策划网 
    Copyright ©xixila.cn 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元天赋世界休闲文化网 休闲文化传播 研究文化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观察
    首页
    休闲文化
    风景景观
    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