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原标题:汉代彩绘木轺车 达官显贵乘坐的“公务车”
西汉彩绘木轺车驭者局部。
在古代,高车华屋,鲜衣怒马,是贵族高官的标配。
作为一种出行工具,车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很早。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成语“驷马高门”,指的就是门第显赫。
轺车,是古代驾驶的轻便车。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墨子》载:“杂守以轺车,轮毂广十尺。”《晋书·舆服志》也载:“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轺车,二马曰轺传。汉世贵辎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皂轮。尚书及四品将军,则无后户,漆毂轮。其中书监令如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初拜及谒陵庙,亦得乘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轺车是古代一种交通工具,专供上层贵族、相、侯或者帝王乘坐的一种轻便马车。甘肃省博物馆彩绘铜饰木轺车,便是实例。
壹 彩绘铜饰木轺车
甘肃武威出土的这件彩绘铜饰木轺车,是1972年磨嘴子48号汉墓的随葬品,它虽作为明器葬入墓中,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汉代木雕作品,也是现存汉代木轺车马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件,为研究汉代的舆服制度和复原汉代的轺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组大型彩绘铜饰木轺车由车、马、御奴组成。车通高97厘米,长80厘米,车分舆、轮、辕、马、槽、伞盖等部分,舆为横长方形,前轼及两輢(yi 古代车厢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刻出方格形栏杆,轼的右部有覆瓦状伏栏,上施红彩,两輢上沿镶嵌矩形铜饰。内右侧底部有略高起的坐垫,施红彩,舆下垫伏兔二只。伏兔,是古代车辆上连接车厢底板与车轴的物件。因其形状如兔伏,因而得名“伏兔”。一般也被叫作“屐”。以《车制图解》的解说,正是有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设备,车辆在高速跋涉中,才能够坚持车身的安稳。《释名》里更描述这设备“似人屐也”。车辆上装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轮毂为壶形,竹辐16根;辕后端连舆底,前端翘曲如蛇首,中部各嵌一铜环;伞盖柄两截,有铜箍连接,柄端按盖斗,插16根弯曲的竹弓,上绷皂缯成圆形盖顶。车身未标明颜色处全为黑彩。
车舆的设计真实地再现了汉代轺车构造复杂的形制和精巧的木工技艺。轺车的整体造型轻便简洁,与马的雄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通高89厘米,长78厘米,头、颈、身、腿、尾等均分别雕刻后,黏合组装而成,以红、白、黑三色彩绘,作昂首嘶鸣凝视状,头部饰铜当卢,兽面饰衔镖一副,颈上套轭,扼首足皆铜饰。马的神态被刻画得十分突出,它的造型是按当时“良马式”的标准模式精心制作的。
御奴高33.5厘米,跪坐于舆内左侧,作双手持缰状;用白、黑两色勾绘眼、鼻及冠服,神态专注生动。
这组木雕,在雕刻技法上以突出外轮廓为主,细部多用彩绘表达,雕制时用刀简练,块面棱线分明,风格拙朴浑厚。
除了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轺车,在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中,也包括了4辆铜轺车。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用轺车构建了全国干线通讯网,驿路西到西域,东到朝鲜半岛,长达万里。
贰 车驾繁简明尊卑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铜饰木轺车,为我们管窥古代乘舆提供了可贵的一斑,也为我们研究汉代封建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
舆服制度,是古代礼仪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用车马舆服制度来区分社会阶层的高低贵贱。古代驾车用马的多少,是周代遗传下来的礼制规定,包括车盖的颜色和高低都有不同的规定。文献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孔子当年入周问礼,鲁昭公给他提供了两匹马驾的车,享受的就是“士”的待遇。
轺车是汉代官吏出行标志等级的车舆,汉制轺车有盖无帷,官民均得乘之,唯以盖之高低区分贵贱。根据这辆车的样式,可以判断墓主人是享受六百石至一千石食禄的官吏。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