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图为明太祖朱元璋影视剧照
明太祖朱元璋效仿周代世袭制,在全国各地选择大都名城分封诸子,作为藩篱以维护中央政权,分封自己的24个儿子为藩王。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22子朱楹驻藩平凉,但因其无子逝后封地被消。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将其父朱元璋封的韩宪王朱松的嫡长子韩恭王朱冲爩改封至平凉,人称第二代韩王,其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式驻藩平凉,1440年薨,谥“恭”。
此后韩王再传10世,均在平凉。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平凉城破,韩王共传11代,总213年。
由于韩王就藩,使明代成为平凉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书院兴盛为标志的儒家文化蔚然成风,英才辈出。
韩宪王朱松逝于南京,没有来过平凉。其长子韩恭王带两个郡王弟弟即韩襄陵王、韩乐王来平凉驻藩。
明代皇室承袭周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降一格。即亲王嫡长子承袭父亲全部爵位,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承袭郡王,其余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嫡长子承袭镇国将军,其余儿子封为奉国将军;以此类推,奉国将军之下为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嘉靖时期平凉人赵时春所著——平凉有史以来首部府志《平凉府志》记载,当时的平凉有亲王1人,郡王19人,镇国将军40人,辅国将军79人,奉国将军212人,镇国中尉259人,辅国中尉77人,奉国中尉3人,共计690人。根据《平凉府志》有关数据估计,韩王府卫队有1000多人,连同侍从佣人杂役共1万多人,19个郡王府的侍从佣人也有万人,将军以下各府也近万人,据此估计超3万人。政府每年支付这一庞大家族粮食47.7万石,银子11.1万两。当时平凉县夏冬两季田赋收入仅2.1万石,供养这些人的支出相当于20多个平凉县的收入。
韩恭王驻藩平凉前,为显示皇族威仪气派,奏请皇帝修建平凉韩王府。明宣宗同意后,派工部主事毛俊到平凉,在安王府的基础上扩建韩王府,府邸大致范围是如今的崆峒区委、区政府、原平凉一中和人民广场区域。
明代藩王府依北京紫禁城格局而建,平凉韩王府也不例外,占地近500亩,城墙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两丈,以方形青石修砌,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
正门前的街道上有下马碑,官员得远远下马,以示恭敬。身穿盔甲、手执长矛的士兵昼夜把守,百姓不得靠近。韩王府背倚柳湖(今柳湖公园),几经扩建,嘉靖时已占平凉城区四分之一。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知府蔡挺在此“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
明嘉靖年间,韩昭王占为苑囿大规模修建,由明武宗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书院先后更名为“深柳读书堂”“百泉书院”“高山书院”“柳湖书院”。
柳湖书院从此作为平凉“崇儒重道”培养人才的文昌之所,同治初年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柳湖书院”,并广植“左公柳”,亲书“柳湖”匾额。
每至暮春时节,柳絮轻飘、弥漫湖柳,世人赞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这就是名享塞北的平凉古八景之一——“柳湖晴雪”。
清代名家赵汝翼《柳湖晴雪》诗赞:
“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波舞,片片银花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知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一诗写道: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凉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足见当时“左公柳”之繁盛。
韩王府城楼用青色琉璃瓦,城门涂红漆,城坚门深,气势逼人。宫殿建筑黄顶红墙,象征朱(红)姓江山、皇(黄)权至上。
王府主要建筑设计可概括为“四门两殿三宫园”。
上一篇: 漳县三岔镇 林语堂笔下的陇上名驿
下一篇: 平凉大堡山伏击战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